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抒情傳統專題下
Seminar on Lyrical Tradition(2) 
開課學期
105-2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中國文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鄭毓瑜 
課號
CHIN7406 
課程識別碼
121 M2802 
班次
 
學分
2.0 
全/半年
全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二6,7(13:20~15:10) 
上課地點
文17 
備註
限碩士班以上
總人數上限:12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52CHIN7406_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臺灣因為地理與政治地位的特殊,百年間有著與中國、日本乃至於歐美的密切連結,因此在東亞或全球化背景下重新詮釋臺灣在地的人文經驗,極為迫切而重要。尤其1949兩岸分治以後,海外漢學家如陳世驤、高友工等,從中西比較文學的觀點,積極尋求傳統人文斷而復續的契機,陳世驤更首先提出中國文學在本質上屬於「抒情傳統」,可以與西方偏重的「敘事傳統」相對照,爾後海內外學者對於相關的個體自覺、文學自覺、情景交融、時空意識、抒情批評等等議題的研究,逐步擴大且深化了「抒情學」的論述規模,而成為重新反思與轉化傳統人文精神的重要基底。
本課程的教材將不拘古今,著重由現代的視角,回過頭去發掘人文傳統的新議題,包括「身體感」、「時間」與「空間」觀、「譬喻」體系以及漢語詩的「現代性」等,尤其借助「抒情傳統」的相關論述,詮釋十九世紀下半葉至於二十世紀中期,在東亞或中西雙方交接與比較的基礎上,台灣在地的中國文學研究成果。

抒情傳統專題(下)課程進度

第1週 2/21 上學期科普作業分享

第2週 2/28 和平紀念日放假

第3週 3/7
第二單元:「抒情」與「時空意象」
子題三:「空間意義與身分認同」
1.王文進:《南朝邊塞詩新論》,臺北:里仁書局,2000。
2.田曉菲:《烽火與流星:蕭梁王朝的文學與文化》第七章ㄑ南、北觀念的文化建構〉,北京:中華書局,2010。
3.鄭毓瑜:〈明清之際辭賦作品的哀江南論述〉,(收入《文本風景》)
4.祈立峰〈魂兮歸來哀江南:論沈炯、庾信、顏之推的傷痕書寫與敘事美學〉,《清華學報》新 42 卷第 4 期, 2012 年 12 月,頁 625-656。

第4週 3/14
第二單元:「抒情」與「時空意象」
子題三:「空間意義與身分認同」
(同上)

第5週 3/21
「抒情」史論(「抒情」系譜的建構與衍伸)
第三單元:文學典範的生成與重構(「抒情」如何成傳統?)
子題一:「文與明──典律的反思與建構 」
1.鄭毓瑜〈文與明〉(收入《引譬連類》,台北:聯經2012)
2.葛兆光 1998 《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、思想與信仰世界》,上海:復旦大學出版社。
3.葛兆光 1997 〈天崩地裂──中國古代宇宙秩序的建立與坍塌〉,收入《葛兆光自選集》,桂林: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,頁107-116。
4.黃錦樹〈文與也〉,收入《論嘗試文》,台北:麥田出版社,2016年,頁15-46。

第6週 3/28
第三單元:文學典範的生成與重構(「抒情」如何成傳統?)
子題一:「文與明──典律的反思與建構 」
(同上)

第7週 4/4 清明節連假

第8週 4/11
高嘉謙教授演講
主題:經典的製作與改造(第三單元子題二總論)

第9週 4/18
第三單元:文學典範的生成與重構(「抒情」如何成傳統?)
子題二「越界的漢詩──晚清中日漢詩的討論」
1.鄭毓瑜 〈舊詩語與新世界〉(收入《引譬連類》)、〈博物連類與博覽會〉(收入《姿與言: 詩國革命新論》,台北:麥田出版社,2017年)
2.高嘉謙《遺民、疆界與現代性:漢詩的南方離散與抒情(1895-1945)》(台北:聯經2016)〈導論〉

第10週 4/25
第三單元:文學典範的生成與重構(「抒情」如何成傳統?)
子題三: 「典範的挪移與改寫──抒情如何成『傳統』」
1.陳國球《抒情中國論》〈導論〉及其中一單元(香港三聯,2013)
2.王德威:「有情」的歷史(收入《現代抒情傳統四論》,台北:台大出版中心,2011)
3.黃錦樹:〈抒情傳統與現代性:傳統之發明或創造性的轉化〉,收入《抒情之現代性》

第11週 5/2
第三單元:文學典範的生成與重構(「抒情」如何成傳統?)
子題三: 「典範的挪移與改寫──抒情如何成『傳統』」
(同上)

第12週 5/9
第四單元:「抒情傳統」與漢語「新」詩學的建立
子題一:「文法、修辭與意義」
子題二:「聲音、姿態與現代詩形」
1.《節奏、措辭與姿態---漢字與詩文詮釋》專輯(葛曉音、蔡瑜、鄭毓瑜、劉正忠)及其導言(《清華學報》新45卷第一期2015/3)
2.《文學革命百年紀念專輯:意象與媒介》專輯(吳盛青、許暉林、鄭毓瑜、陳國球)及其導言(《政大中文學報》第26期,2016年12月)
3.鄭毓瑜《姿與言》導言、第三、四、五章

第13週 5/16 第四單元:「抒情傳統」與漢語「新」詩學的建立
子題一:「文法、修辭與意義」
子題二:「聲音、姿態與現代詩形」
(同上)

第14週 5/23
第四單元:「抒情傳統」與漢語「新」詩學的建立
子題一:「文法、修辭與意義」
子題二:「聲音、姿態與現代詩形」
總論:漢語詩的現代轉向 (同上)

第15週 5/30 端午節連假

第16週 6/6 學生期末論文大綱報告

第17週 6/13 學生期末論文大綱報告

第18週 6/20 繳交期末論文一篇


 

課程目標
透過相關議題的歷時性與共時性的考察,希望呈現抒情傳統的複雜脈絡,修課者在文學文本的基礎上,可以同時深入文學文化史的考察,關注作品書寫、傳播與接受所可能涉及的知識體系、政治世局、身分認同、文化交織或空間移動等相關因素,逐步累積研究能力,並熟悉各種論述「抒情」或「人文」精神的角度。 
課程要求
本課程屬於專題討論性質,教師負責導引,學生必須在課前有充分準備,課堂上參與討論、提出口頭報告,並於學年課程結束前完成相關主題的學術論文一篇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另約時間 備註: 請與教師聯繫 
指定閱讀
1. 《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》,陳世驤,北京:三聯書店,2015。
2. 《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》,柯慶明、蕭馳編,台大出版中心2009。
3.《抒情之現代性》,陳國球、王德威編,北京:三聯書店,2014。
4.《抒情傳統與維新時代》,吳盛青、高嘉謙編,上海;上海文藝出版社,2012。
5.《引譬連類:文學研究的關鍵詞》,鄭毓瑜,台北:聯經出版有限公司,2012。
6.《姿與言:詩國革命新論》,鄭毓瑜,台北: 麥田出版社,2017。
 
參考書目
待補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1. 課堂口頭報告 
40% 
 
2. 
2. 期末大綱及研究論文 
60% 
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2/21  上學期科普作業分享 
第2週
2/28  和平紀念日放假 
第3週
3/07  第二單元:「抒情」與「時空意象」
子題三:「空間意義與身分認同」
 
第4週
3/14  第二單元:「抒情」與「時空意象」
子題三:「空間意義與身分認同」
 
第5週
3/21  「抒情」史論(「抒情」系譜的建構與衍伸)
第三單元:文學典範的生成與重構(「抒情」如何成傳統?)
子題一:「文與明──典律的反思與建構 」
 
第6週
3/28  第三單元:文學典範的生成與重構(「抒情」如何成傳統?)
子題一:「文與明──典律的反思與建構 」
 
第7週
4/04  清明節連假 
第8週
4/11  高嘉謙教授演講
主題:經典的製作與改造(第三單元子題二總論) 
第9週
4/18  第三單元:文學典範的生成與重構(「抒情」如何成傳統?)
子題二「越界的漢詩──晚清中日漢詩的討論」 
第10週
4/25  第三單元:文學典範的生成與重構(「抒情」如何成傳統?)
子題三: 「典範的挪移與改寫──抒情如何成『傳統』」 
第11週
5/02  第三單元:文學典範的生成與重構(「抒情」如何成傳統?)
子題三: 「典範的挪移與改寫──抒情如何成『傳統』」 
第12週
5/09  第四單元:「抒情傳統」與漢語「新」詩學的建立
子題一:「文法、修辭與意義」
子題二:「聲音、姿態與現代詩形」
 
第13週
5/16  第四單元:「抒情傳統」與漢語「新」詩學的建立
子題一:「文法、修辭與意義」
子題二:「聲音、姿態與現代詩形」 
第14週
5/23  第四單元:「抒情傳統」與漢語「新」詩學的建立
子題一:「文法、修辭與意義」
子題二:「聲音、姿態與現代詩形」
總論:漢語詩的現代轉向 
第15週
5/30  端午節連假 
第16週
6/06  期末論文大綱發表 
第17週
6/13  期末論文大綱發表 
第18週
6/20  繳交期末論文